4686人已瀏覽 時間 : 2025-08-01 17:59:50
導語:本文詳細介紹大棚栽培花卉的技術要點,包括品種選擇、溫濕度控制、日常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內容,幫助種植者提升花卉品質與產量。
記得剛入行那年,我跟著師傅走進那座占地5畝的玻璃溫室時,撲面而來的花香混著濕潤的空氣,讓我的白襯衫瞬間沾上了水汽。師傅指著那些嬌艷欲滴的蝴蝶蘭說:'別看現在開得熱鬧,要是今晚溫度計掉下18度,明天你就等著收尸吧。'這句話讓我第一次意識到,大棚栽培花卉就像照顧新生兒,既需要科技設備的精準把控,更離不開種植者時刻在線的觀察力。
現在我們的種植基地已經用上了物聯網系統,但老花農張叔依然保持著每天清晨用手背貼地測溫度的習慣。他說土壤傳遞的涼意比傳感器更直接,去年寒潮來襲時,正是靠這個土辦法提前發現了地暖異常。其實大棚花卉種植最關鍵的,就是要建立這種'人棚合一'的感知能力。比如午后陽光強烈時,你會看到葉片微微卷曲;雨季來臨前,空氣中特殊的霉味會提前預警灰霉病。
去年我們引進了20個新品種的非洲菊,剛開始按標準設置了25℃恒溫,結果花莖長得細弱無力。后來把晝夜溫差調到8℃,白天28℃晚上20℃,花朵直徑平均增加了3厘米。這個案例讓我深刻體會到,所謂的技術參數都只是參考值。就像住在3號棚的王嬸說的:'花跟人一樣,有的怕冷要蓋被,有的貪涼得開窗。'現在我們的控制電腦旁邊,總是貼著各品種的'個性筆記'。
說到澆水,新來的技術員小陳吃過虧。他嚴格按照智能系統每4小時噴淋5分鐘,結果紅掌集體爛根。后來我們發現,當室外連續陰雨時,棚內實際濕度會比傳感器顯示高15%。現在每個區域都掛著老式干濕球濕度計,值班人員要對比電子數據和玻璃管讀數。這種'電子+人工'的雙重校驗機制,讓我們去年的成品率提高了22%。
病蟲害防治是最考驗經驗的環節。上周巡棚時,李姐發現幾株玫瑰新葉有針尖大的黃點,立即隔離噴施大蒜提取液。等三天后出現典型紅蜘蛛癥狀時,其他植株早已做好防護。這種'治未病'的能力,是再先進的AI系統都難以替代的。我們每月舉辦的'病葉辨認大賽',讓每個員工都練就了火眼金睛。
最近正在試驗的新型補光系統讓我特別興奮。通過調節不同波段LED燈的比例,居然讓本該在春天開花的百合提前了兩個月上市。但最讓我有成就感的,還是看到去年培訓的農戶發來的照片——他們用簡易鋼管棚種出的切花月季,在廣州花卉拍賣市場賣出了每枝6元的好價錢。這大概就是大棚栽培花卉最迷人的地方:用科技延續自然之美,讓四季花開不再是夢想。
最新評論
在線客服
微信咨詢
聯系電話
返回頂部